中医认为脾主运化,散布化生气血,主升清;胃主受纳,主承降。脾胃合而为一体,是人体五脏六腑的本源,是人体能量的来源,当之无愧为人体的发动机。脾胃在五行中属土,位于中焦,共同承担着将食物运化并生成气血的重任,周身的精、气、血、津液都必须依靠脾胃来供给,如果出了问题,就会连累到其它的五脏。中医里面有句话:养脾胃就是养元气,养元气就是养生命。由此可见脾胃的重要性。
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会出现胃口不好、大便不成形解不净、反复口腔溃疡等看似微不足道的症状,这些症状与脾胃不适有着怎样的关系?吃什么才能解决上述症状?
2017年4月1日由无限极高品质中草药健康食品独家冠名播出的CCTV-10《健康之路》节目,特邀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讲解如何巧用宝贝茯苓、白术、山药,解决因脾胃不和五脏不安引发的各种问题。
明末医学典籍《丹台玉案·脾胃门》中记载:“脾胃一伤,则五脏皆无生气。”意思是,五脏的生气依靠谷气,水谷受纳于胃,和调五脏而血生,脾胃运化功能健,则气血充盈,滋养五脏;相反,如果脾胃受损,气血生化之源枯竭,五脏就会失养,衍生各种疾病。所以说,要想调理好身体,解决“源头”问题,需从健脾养胃开始。
【健脾祛湿:巧用茯苓+白术】
清朝的康熙皇帝是中国的“寿星皇帝”之一。这位治国有方的皇帝,平素注重保健,熟谙养生之道,其养生保健轶事也颇具传奇色彩。相传,康熙幼时出“天花”,大病初愈时,身体虚弱,尤其脾胃不和,积食拉稀,太医们一时束手无策。孝庄太后爱孙心切,听闻江南有一名医对小儿科有独到的医术,便宣其来京。这位老医家在太医们陪同下,给小康熙仔细地望、闻、问、切,退出后在药方笺上写了一味药“茯苓”,并制成了细巧的点心“茯苓饼”。小康熙很喜欢这种香甜可口的点心,不久便止住泄泻,胃口大开。
中医认为,茯苓甘淡性平 ,既能补脾益心,又能利水渗湿,尤其对于脾虚湿盛者,更有一举两得之妙。茯苓的特点是性质平和,补而不峻,利而不猛,既能补正,又能祛邪,自古以来就是药食兼用之品。现代研究指出,茯苓还具有调养免疫力的作用,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皆有促进作用,特别适合于老人、儿童、孕妇和病后体虚者食用。
白术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,具有健脾益气,燥湿利水,止汗安胎的功效,用于脾虚食少,腹胀泄泻,痰饮眩悸,水肿,自汗,胎动不安等症。《医学启源》记载:“白术除湿益燥,和中益气,温中,去脾胃中湿,除胃热,强脾胃,进饮食,止渴。”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,白术对胃黏膜损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,具有保肝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、抗氧化、延缓衰老等现代医学临床作用。
脾主运化,脾虚不能运转水湿,就会水湿内停,湿从内生;而脾又最怕湿气,困阻脾气,最终脾虚常与内湿并存。所以,中医治疗脾虚,在补脾的同时往往加祛湿药。茯苓是祛湿高手,兼顾补脾,白术是健脾高手,兼顾祛湿。茯苓配白术,用于脾虚有湿,堪称地配一双,效果更加显著。无限极常欣卫口服液就采用了茯苓、白术,并配以山药、党参、白扁豆、陈皮、砂仁、低聚木糖、低聚异麦芽糖、猴头菇多糖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保健食品,经功能试验证明,具有调节肠道菌群、对胃粘膜有辅助保护功能的保健功能。
【脾虚泄泻:山药+莲子】
中医认为,脾虚泛指脾气虚损造成的一系列身体脏器失调的多种生理现象。脾虚包含运化失常导致营养吸收出现障碍,水液失于布散导致体湿痰多等。肾有先天之本的说法,而脾则是后天这本,气血生化之源,所以脾虚不宜小看。
山药,味甘,性平,一药补三脏,脾、肺、肾,具有养胃补肺,益肾又健脾的功效。 其补而不腻,香而不燥,历代医家盛赞山药为“理虚之要药”,亦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,不论脾亏或胃虚,皆可食用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,莲子能“补中养神益气力,除百疾,久服轻身耐老,不饥延年”,自古人们便视它为不可多得的强身补品。健脾益胃的山药与滋养补虚的莲子,配合在一起可有效增强脾胃功能,适用于脾胃虚弱,大便溏泄,食少,乏力者等。
【反复口腔溃疡:防风+石膏】
口腔溃疡俗称“口疮”,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病症,多见于唇内侧、舌头、舌腹、颊黏膜、前庭沟、软腭等部位,这些部位的黏膜缺乏角质化层或角化较差。反复口腔溃疡多是脾积热造成的。石膏是清脾胃火的良药,但其寒凉之性脾又很难接受,故要配伍升提脾气的防风,防风有发散作用,性味辛温,是脾最喜欢的味道,能够升提脾气,发散郁火。二者配对,将寒凉的石膏埋伏到辛温的防风中,瞒天过海,一举歼灭脾火!
古人云:善养生者,上养神智、中养形态、下养筋骨。养生不是简单的体育锻炼,也不是吃一顿营养餐,打一套太极拳。养生是以调阴阳、和气血、保精神为原则,运用调神、导引吐纳、四时调摄、食养、药养、节欲等多种方法,以期达到保养、调养、颐养生命,实现人类健康、长寿的目的。脾胃和,五脏安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!
【观看视频】请戳↓: